带领“中国灭火队”参加科威特战后重建的大使(下)
人物介绍
管子怀 曾任中国驻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大使馆政务参赞、中国驻阿曼苏丹国大使、中国驻科威特大使兼驻巴林国大使;1991年初海湾战争结束后,受命立即返回科威特主持恢复使馆工作。
点击阅读:带领“中国灭火队”参加科威特战后重建的大使(上)
“灭火合同”一波三折
1991年3月23日下午,科威特内阁事务国务大臣阿瓦迪结束访华返科。按照外交惯例,管大使前往机场迎接,不期接到了与大臣同机抵达的中国科协代表团一行9人。
国内动作好神速!
原来,3月19日,中国领导人在会见阿瓦迪大臣时表示,愿意为科重建提供帮助。阿瓦迪当即表示欢迎。
事不宜迟,一个包括灭火、力学、环境等学科专家的9人团组火速聚齐,以民间组织中国科协的名义,搭乘阿瓦迪的专机,22日从北京启程。走得紧急,专家们连护照、签证都来不及办妥。
一安顿下来,管大使马上召集专家们开会。他说:“这个地方目前最需要的是灭火,代表团就命名‘灭火专家组’,其他学科的工作先放一放,集中力量拿灭火合同。”
1991年9月,管子怀大使(前排中)与中国灭火队部分队员合影。前排右二为孙振纯总指挥。图源:《外交风云人物》
专家组组长是孙振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钻井工程局总工程师,从事油井救险30多年,经验丰富。在孙振纯主持下,灭火项目建议书很快写成。建议书中陈述了建国40多年来我国扑灭400多口国内油井火灾的情况,表示完全有能力完成科油井灭火工作。
建议书是写成了,但受邀而来的专家组像被“困”在饭店里,同科石油部联系,对方一问三不知,连石油大臣的办公地址都不肯透露,投书无门。
专家组再找管子怀大使。管大使马上与科外交大臣联系,通过他,直到27日才得到新上任的科石油大臣的口信:28日到阿赫迈迪的石油大臣办公室见。
28日,专家组准时赶到阿赫迈迪。没想到,被门卫拦住,声称并没有安排这次会见,不许专家组进门。
沙漠的3月已是酷热难当,被浓烟油雾包裹的科威特室外更是人间炼狱。这些在国内也是一方领导的堂堂科学家,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站等,从早晨直到中午,怀着一丝微茫的希望,希望万一能等到石油大臣从办公楼里出来。
到了中午饭时间,管大使突然赶来,告诉专家组,石油大臣确实不在办公室。他说:“决不能这样就算了,我马上通过有关渠道联系,一定要见到石油大臣!”下午,在管大使紧急斡旋下,石油大臣终于安排了会见。管大使亲自陪见。
专家组递交了建议书,当面陈述了专家意见和我国的油井灭火能力,并向石油大臣出示了我国制服重大井喷的照片资料,显示出我国的灭火实力。
会见中,新华社驻科记者也挤进来,采访了石油大臣对中国加入灭火的意向,大臣微笑莫测地表示,对此感兴趣。
石油大臣告诉专家组,具体洽谈还要找科威特石油公司,它是直接操作者。
孙振纯去找科威特石油公司,对方说,要拿合同必须先有意向书。孙振纯索要资料,对方回答,没合同不提供任何资料。敷衍和搪塞清楚地写在脸上。
原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就盯死了科威特战后重建这块肥肉,早在战争期间就成立了专门小组,驻在伦敦,同科流亡政府保持密切接触。科政府也有意“论功行赏”,使经济合同蒙上了特殊的政治色彩,成为“政治奖金”。于是,在科政府与外国签订的首批300亿美元的合同中,美国包揽了70%。
美国人一直试图垄断全部灭火合同,为此暗地里施加了强大压力,压科石油公司将他国灭火队拒之门外。他们给加拿大人开了一条门缝,那是因为他们在加拿大的灭火公司有股份。
要满足科石油公司近乎苛刻的要求,打破封锁和刁难,只有一条路——闯火场实地考察,自己取得资料和数据。
孙振纯决定闯火场。尽管科方警告说,油井周围有很多尚未排除的地雷,出现任何问题后果自负!
管大使非常支持,将使馆唯一能用的一辆道奇车派给了孙总。
科威特被点燃的油井
美国人说进了油田是“魔鬼的地狱”,一点不假。周围是油湖和燃烧后的渣滓堆积成的油胶山,空气窒息。最可怕的是地下看不见的暗火,汽车压上去,一透气,火就“呼”地窜起来。
在很短的时间内,孙振纯考察了250多口燃烧的油井,取得了井口类型、大小以及燃烧情况等第一手资料,并把它们归纳为9类,还画出了许多参考图。据此,中国专家组很快拿出技术报告,递交给科方。
直到4月10日,科方才组织了一个5人技术委员会,由美国人在幕后出题,他们出面主持答辩,中国专家组顺利过关。
不料,节外生枝,不久科内阁突然改组,石油大臣易人,5人委员会解散,第一次答辩结果竟告无效!中国专家组闻听,无不气愤和焦虑!管大使一面赶来安慰大家,一面加紧斡旋,通过多条渠道约见新任石油大臣。
4月27日,管大使亲率专家组叩开了新任石油大臣的家门。经过深入交谈,情况有了松动。
次日,科灭火总指挥纳什米主持了第二次答辩。他是一名石油科学家。
答辩下来,纳什米告诉孙振纯,中国和美国的技术设想不谋而合。
他奇怪地问:“你们没有得到我们的资料,怎么能把井口画出来?燃烧的井口怎么看得见?”
孙振纯说:“当初油井起爆时,炸出很多‘法兰’的碎片,我们捡到碎片,根据弧度算出直径,再查手册,就得到该直径‘法兰’的井口的资料和数据。”
纳什米又问:“井口温度近2000℃,靠近有触雷的危险,怎样走近捡到‘法兰’碎片?”
孙振纯说:“我们这样想,伊拉克士兵肯定是先在井口周围布雷,再往里送炸药,否则油井烧起来就不可能完成布雷了。那么,送炸药的通道也就是导火索经过的地方,肯定是没有雷的。我们就用湿毛巾捂住脸,沿着导火索的痕迹,可以走到距井口15米的地方。”
“孙,我佩服你们!”纳什米由衷地微笑了。
然而,比较愉快的第二次答辩并非结束。
5月2日,科石油公司又组织了第三次答辩。这一次,管大使亲自出马坐镇,给中国专家组鼓气。
科方主持答辩的是以国家石油公司董事长为首的一批正襟危坐、“峨冠博带”的专家,他们的提问单刀直入,不留情面。
“你们灭过多少口油井大火?”
“最近5年呢?”
“有没有在国外灭过火?”
“贵国灭火采用什么设备器材?”
“灭火队什么时间能组成?”
中国专家组有问必答,一一给予了详细的回复。
答辩完毕,双方达成了初步意向,同意中国派出一支灭火队。
这时,孙振纯走向管子怀大使,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紧张的答辩过后,中国专家组大部分成员带着一身疲惫回国了,只留下孙振纯,同管大使一道为合同的最后签署和合同细节奔忙谈判。
尽管美国又多次发表言论,阻挠他国竞争灭火合同,但到了7月,科首相亲自下令,尽快结束谈判。7月14日,李鹏总理出访科威特,中科两国油井灭火合同最终签署。
乍一看,这份合同金额并不高:中方派出60多名灭火人员及辅助人员,去科灭火半年,科方以日工资方式,每天支付中方约2万美元,加上科方收购中方携带的灭火器材和设备,算下来一共400多万美元。
但是,这份合同的签字仪式却非比寻常,规格之高史无前例:中国总理和科威特首相亲自主持仪式,中国经贸部长李岚清和科石油大臣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字。这份合同还被列入中科联合公报,与李鹏同科威特埃米尔的会见、同科首相的会谈并称“中国总理访科三大成果”。足见合同的份量。
这份合同还是继美、加后,科威特同外国签署的第三份灭火合同,整个西方为之震动。
孙振纯奉命回国组织灭火队,临行前,管大使亲自送行。他叮嘱道:“合同来之不易,更贵实施,请国内务必派‘兵强马壮’的队伍来,这一炮一定要打响!‘兵强’是要选派有经验的油井灭火能手,‘马壮’是指设备器材的质量要过硬。”
中国灭火队加入,进度节节加快
8月22日,管子怀大使亲自迎来了孙振纯率领的中国灭火队一行63人。
待到设备运抵,安装完毕,9月6日,中国灭火队初试锋芒。
当时,727口井火已灭掉了一部分,因为美国灭火公司“先易后难”,剩下的多是大井难井,而派活和指导灭火的大权又为美国监工操纵着。因此,除第一口井外,派给中国灭火队的都是美国监工指定的日喷油万吨级的大井。
日喷油上万吨,说实在的,灭火队员们在国内可没见过这阵势:油井燃烧时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毛毛油雨无孔不入,呛人的废气像辣椒水灌进鼻腔,躲在掩体后,美国产的耐热硬塑安全帽也常被烤得变形。他们在国内灭过的多是日产2000吨的中型井井火,采用“人海战术”和简单的器材,而出动几十人驾驭成套设备灭火还是头一回。
1991年10月,海湾战争结束后,中国派灭火队参加科威特油井灭火。图为中国驻科威特大使管子怀(右一)与灭火队员在一起。图源:《新中国外交五十年》
按计划,第一口井3天灭火。3天到了,井火仍在肆虐,而设备又出现漏水。这天晚上,管大使亲自跑到工地,给“赴汤蹈火”的队员们打气鼓劲,亲眼看到设备的故障排除后才离去。
第5天,中国灭火队入科以来终于扼死了第一条火龙!听到消息,管大使立刻赶来祝贺。细心的队员发现,大使的唇上不知什么时候鼓出了血泡。庆贺之余,他又勉励灭火队里的专家,吸取第一口井的经验和教训,完善灭火方案。
完善后的灭火方案是:先挖排油沟,尽可能缩小油湖。再用沙子垫出一条路,喷水,使路面降温,人和机械在水枪掩护下逐渐靠近,操纵机械挖掉井口周围的油焦山,暴露井口。然后,长臂桅杆吊车把长约8米的引火筒套在井口上,将井口与地面火隔开,扑灭地面火后,集中水枪把引火筒上的火扑灭。最后换下炸毁的井口,装上新井口,注入泥浆封住井喷。这套方法果然行之有效,一下子把灭火进度提高到每两三天一口。
第5口井是布尔甘油田的42号井,就在美国队和伊朗队灭火工作区附近,但他们不干。于是,中国队被从很远的地方调来。怪不得美国人躲着走,42号井日喷油量达2.5万吨,属巨型井。井口边的油焦山有半个足球场大,四周的油湖达几万平方米,井口8处喷出火柱,滚滚浓烟在上空积聚成蘑菇云。科威特人说:“这一口井至少顶5口。”美国75岁的著名灭火专家瑞德·埃德拍着近60岁的孙振纯的肩膀说:“小伙子,这口井有真玩意儿。”
这口井干得真累!周围6口井向42号井区流油,风向也难为人,一天变8次。井口的火3次被扑灭,又3次被油湖里的火顺风复燃。整整15天,当最后一个火星被摁灭,队员们都瘫倒在地,走不动了,只好用装载机拉出。
拿下第5口井后,中国队声威大振,灭火速度两天一口,一鼓作气灭掉了第10口油井大火,“十全十美”。各国灭火队也争先恐后,大大加快了整个灭火进度。美国一家报纸当时发表了两张进度图,清楚地显示出,中国队加入前,进度标线缓慢上爬;中国队加入后,标线陡然抬升!
11月6日,科威特举行盛大集会,埃米尔一声令下,4条水龙射向最后一口燃烧着的油井,刹那间,火舌被水龙吞没。举国欢腾。
集会上,中国灭火队队长、总指挥孙振纯被特邀站在埃米尔身边,发言长达1个多小时,27支外国灭火队中,只有美国的瑞德·埃德享受了相同的殊荣。
11月15日,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抵京访问,在同杨尚昆主席的会谈中,他赞扬了中国灭火队的出色表现,随即表示希望中国公司更多地参与科威特的重建工作。
两天后,灭火队员凯旋。
有人说,中国灭火队为中国进入海湾重建市场打通了一条通道。管大使就是这支队伍的牵线人。孙振纯更是动情地说:“灭火成功,不能忘记管大使!”
接着,管大使又支持帮助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获得了科威特艾哈迈迪炼油厂修复工程合同。这是中国在海湾的第一个大项目。为了争取这个项目,管大使多次约见科石油大臣和外交部官员,出面宴请科石油公司副总裁,又找了一位家境殷实的科威特朋友作代理,终于促成了此事。这以后,通过管大使的穿梭努力,中国公司又获得了两个集油站项目,实现了在海湾地区承建大型基础项目和石油项目的突破。
科威特政府在战后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再次给予中国1.2亿美元政府优惠贷款,中国成功地在科举办了商品博览会。这后面有灭火队的功劳,也有管子怀大使的身影。
在任期的后两年,相当一部分科威特人熟悉了在经济外交领域穿梭的中国大使,很多中国公司经理也了解了管大使,他的知名度骤然升高。
1993年6月,管大使任期届满。在为他举行的饯别酒会上,一位科威特大臣动情地说:“你现在是中国驻科威特大使,回国后就当我们科威特驻中国大使吧!”
-End-
文字 | 《外交风云人物》
作者 | 胡皓东
图片 | 除标注外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